久欲南歸羅浮不果,因望不二山有感, 聊書. 近代 : 蘇曼殊. 寒禽衰草伴愁顏,駐馬垂楊望雪山。. 遠遠孤飛天際鶴,雲峰珠海幾時還?. 玉砌孤行夜有聲,美人淚眼尚分明。. 莫愁此夕情何限?. 指點荒煙鎖石城。. ——近代·蘇曼殊《柬金鳳兼示劉三》.
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,通曉漢文、日文、英文、梵文等多種文字,可謂多才多藝,在詩歌、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,后人將其著作編成《曼殊全集》(共5卷)。
本事詩十首·選二. 朝代:清代. 作者: 蘇曼殊. 原文:. 烏舍凌波肌似雪,親持紅葉索題詩。. 還卿一鉢無情淚,恨不相逢未剃時。. 春雨樓頭尺八簫,何時歸看浙江潮?. 芒鞋破鉢無人識,踏過櫻花第幾橋?.
蘇曼殊的詩文全集4 / 11頁生憎花發柳含煙,東海飄蓬二十年。 懺盡情禪空色相,琵琶湖畔枕經眠。 ——近代·蘇曼殊《西京步楓子韻》西京步楓子韻近代:蘇曼殊生憎花發柳含煙,東海飄蓬二十年。
概觀
Zither by Chen, Ching-Long (2019/08/20)即興彈奏 圖像: ﹝清﹞董邦達,《斷橋殘雪圖 軸》(局部) 館藏/ 國立故宮博物院 ,臺北,臺灣 無量春愁無量恨,一時
- 曼殊上人燕子龕詩選
- 芒鞋破缽無人識 踏過櫻花第幾橋 —談情僧詩人蘇曼殊
- 蘇曼殊詩析論
- 蘇曼殊作品表(柳亞子著)
- 蘇曼殊上人的遺畫(一) 曼殊上人,是遊戲在民國初年前後的一位
- 蘇曼殊的世界(二)
蘇曼殊(一八八四~一九一八),廣東香山人。父親是廣東茶商,母親是日本人,生於日本橫濱。本名戩,字子穀,法號曼殊,又號元瑛。為民初詩人、作家、畫家、翻譯家。蘇曼殊我沒有見過,等於弘一大師、印光大師、圓瑛法師、來果和尚、虛雲禪師,我也都沒有親近過,但不能說他們對我沒有
作者簡介: 蘇曼殊 蘇曼殊 (1884~1918年),近代作家、詩人、翻譯家,廣東香山(今廣東中山)人。原名戩,字子谷,學名元瑛(亦作玄瑛),法名博經,法號曼殊,筆名印禪、蘇湜。光緒十年(公元1884年)生於日本橫濱,父親是廣東茶商,母親是日本人。
蘇曼殊,中國近代史上一大奇才,廣東香山(今中山)人。 曾三次剃度為僧,又三次還俗。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後不到一年,又匆匆還俗,甚至連僧衣僧鞋都來不及更換,又以一個和尚的身份與詩人的氣質回到塵
蘇曼殊 簡介 : 蘇曼殊,字子穀(玄瑛) 1884-1918, 身世傳奇,原籍廣東香山, 父為旅日華僑, 母親是日本人, 12 歲出家為僧 , 詩,文,畫俱佳,通曉英,日,法,梵多種文字,著有《曼殊上人燕子龕詩》, 喜與女性交往,被稱為情僧。
本事詩 蘇曼殊 系列:關於愛情的經典古詩詞大全 本事詩 烏捨凌波肌似雪,親持紅葉索題詩。 還卿一缽無情淚,恨不相逢未剃時。 春雨樓頭尺八簫,何時歸看浙江潮? 芒鞋破缽無人識,踏過櫻花第幾
標籤: &蘇曼殊 春雨樓頭尺八簫,何時歸看浙江潮?芒鞋破缽無人識,踏過櫻花第幾橋。 (近代‧蘇曼殊‧《本事詩》) 【古話今談】 春雨濛濛,從遠處的樓頭傳來尺八的聲音,那哀怨的曲調,讓我想起了家鄉,什麼時候才能回去浙江看那壯麗的潮水
蘇曼殊詩手跡 蘇曼殊 (1905) 靜子(調箏人)倩影 蘇曼殊雜記手跡 南社首次雅集於蘇州虎丘(13.11.1909) 蘇曼殊譯拜倫詩手稿 陳獨秀書鄧繩侯(憶曼殊)墨跡 蘇曼殊書英文墨跡 代蕭紉秋致其夫人林馥女士書 蘇曼殊梵文墨跡 燕子龕殘稿 燕子山僧集 蘇曼殊詩手跡 蘇曼殊
戊戌元宵過後春寒已渡,春霧迷朦,春雨綿綿之時,但見花枝搖曳,薰風醉人。忽然,想起蘇曼殊春雨樓頭的詩來。 春雨樓頭尺八簫,何時歸看浙江潮。 芒鞋破缽無人識,踏過櫻花第幾橋? 蘇詩以芒鞋破缽四字道盡命蹇時乖,春雨樓頭而配上尺八簫求食之音,正是當時詩人處境的反照。
PDF 檔案
三絕之美鄭板橋 衣若芬著/蘇曼殊詩析論 顧蕙倩著–初 版–臺北縣永和市:花木蘭文化出版社,2009﹝民98﹞ 目2+142面/目2+118面;17×24公分 (古典詩歌研究彙刊 第六輯;第25冊) ISBN 978-986-6449-76-5(精裝) 1. (清)鄭燮 2. 蘇曼殊 3. 學術思想
<>—柳無忌編輯兼印行,北京上海北新書局寄售. <>—周瘦鵑編輯,上海大東書局出版. <>—段痷旋編輯,湘益出版社印社,上海中原書局寄售. <>—盧冀野編輯,南京江蘇第監獄印刷,兩江民立中學校寄售.
PDF 檔案
蘇曼殊上人的遺畫(一) 釋廣元 曼殊上人,是遊戲在民國初年前後的一位奇僧。他生俱慧根靈性,能詩文繪 畫,且精通中、英、日、梵各種文字,所作小詩,悽艷絕倫,而小說《斷鴻零雁 記》、《天涯紅淚記》、《碎簪記》,更不知賺了多少青年男女的眼淚。
蘇曼殊是個愛國文人,和章太炎、陳獨秀、柳亞子、費公直等許多人往來,或是在雜誌上為文,以古諷今,加上繪畫增加雜誌銷售量,也加入革命組織,幫忙鼓吹思想觀念。有時候出版社被禁,轉而從事教職,曾到南洋為華僑子弟授課,也曾應陳獨秀之邀到安徽安慶教書。